作者:湊佳苗 譯者:丁世佳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31日
此書已改編成電影於去年上映,由松隆子飾演那位痛失愛女、
決定報復的女老師,書中充滿了耐人尋味的謎團,是需要讀者
抽絲剝繭逐步探詢的....
丫頭在日本看過此片,回台後向我大力推薦,還買了本原著
回來推敲,電影看得不過癮,需要文字堆砌來找犯罪意象。
女老師在講台上向學生告白的台詞,就讓第一章的描述充滿了
不尋常的力量。
對於罪行重大的青少年,那憤怒的復仇究竟是>太超過,抑或太放任?
在【告白】最終復仇計畫結局之時,讀者的省思也將浮現不同的畫面。
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後來
經她私下調查,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
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
學生告白真相,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畫,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因子……
作者利用《罪與罰》的反推理手法來剖析青少年心理;
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的嚴重性。
各章節由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
主觀視角分別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動機的核心,藉此提出
許多面對犯罪心態的重要問題。
像是師生親子關係如何有效溝通?
校園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拿捏?
如何與疑似有問題的學生相處來預防犯罪?
如何落實個別化人格教育?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章是否該檢討等等。
小說適切地用個人的自白故事點出當今教育出了問題的因果所在。
全書的結局極具爭議,是「考驗大家的倫理觀和正義感」。
復仇行動是在心理醞釀的,一切結果卻是讓讀者不自覺得深入
想探討的話題;有一大堆問號????
為什麼會用這種方法報復??
或許立場不同,人文背景不同、想法和觀念都會因人而異。

愛美是因為我身為家長保護不周而死的。
提出辭呈的時候校長問我:「是因為那次意外的緣故嗎?」
我之所以決定辭職原因的確是因為愛美的死。但是,要是愛美
的死真的是意外,就算是為了遣散悲傷跟懺悔自己的罪孽,
我也會繼續當老師。既然如此我為什麼還要辭職呢?
因為愛美的死不是意外,她是被本班的學生殺害的。

很簡單的六個章節,從一開始的學校講台告白說,到結局
整個復仇計畫被顛覆的過程,刻劃著內心糾結與報復的快感;
是這個社會瀰漫著教育失策的嘲諷,還是溺愛或單親家庭
不購美滿所該負的責任??
家庭教育影響成長的心靈,在書中比比皆是。
第一章 神職者
第二章 殉教者
第三章 慈愛者
第四章 求道者
第五章 信奉者
第六章 傳道者
從牽涉在事件中的人們各自的觀點,一個接一個主述來展開,
讓人能興味盎然的讀到最後。
時候因為讓導師受傷而被退學。
後來浪跡海外,也做過不少危險的事情。
因為非常熱心所以得到了「勸世鮮師」這個綽號.......
才三十三歲的他被醫生告知只剩下幾個月的壽命,
染上了HIV……HIV就是後天性免疫不全症候群,也就是
愛滋病的病毒。
打算從事教職到最後一刻的身影已經不只是熱血教師,簡直
就像神職者一樣了。

二個中學生處心積慮策劃,殺了女導師的4歲小女孩(愛美),
在沒有確實證據的情況下,警方以意外結案。
傷心之餘的女老師在講台上【告白】後,而辭去教職,進行
她的報復行動。
A學生忍受同學的霸凌、戲謔、冷嘲熱諷,依然像沒發生過
任何事情繼續來學校上課;B同學則心深害怕、恐懼死亡的陰影,
再也不願踏出家門,甚而躁鬱殺害自己的母親。
書中這幾位重要角色的糾結,紛紛擾擾、錯綜複雜的心理變化,
都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中,順應而下......
這本小說用了很多人的自白,剖析事件的關鍵性;在案情有了
新輪廓時,那位B同學的無辜、挫折、被扭曲的現象,呈現
做壞事要付出的成本代價,對一個懵懂無知的青少年,是多麼大
的殘害?? 無法磨滅的陰影。
結局在雙方的復仇計畫中用冷處理....想像中的亂象,意外之中
的毀滅;傷害的都是無辜的第三者,卻是他最親最愛的人。